(资料图)
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
“青海省湿地面积为712.39万公顷,湿地面积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2.64%,居全国前列。”6月9日,记者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,近年来,青海省以维护“中华水塔”坚固丰沛、确保“一江清水向东流”为目标,大力推进湿地保护、分级管理、资源监管、保护修复、监测评估五大体系建设,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,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,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,湿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。
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处副处长宋维菊介绍,青海省湿地呈现4个特点。一是湿地分布不均匀。全省湿地主要分布在玉树藏族自治州、果洛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,占全省湿地的92.43%。二是沼泽草地占半数以上。青海省沼泽化草甸特征突出,重点以蒿草属和苔草属植物为代表,形成了青藏高原湿地的独特类型,沼泽草地占全省湿地面积的55%。三是生态系统极其脆弱。青海省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,年平均温度低,植物生长周期短,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缓慢,结构和功能简单,生态系统极其脆弱,一旦遭到破坏,难以恢复。四是高原物种资源丰富多样。青海有野生动物605种、野生植物2500种左右。藏羚羊由不足2万只增长至7万只,普氏原羚由原来的不足300只增加到3000多只,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1.41万吨。
宋维菊表示,青海在全国率先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,三江源综合试验区22县区设置963名湿地管护员,管护面积2890万亩,形成了“牧民为主、专兼结合、管理规范、保障有力”的湿地生态管护形式,建立湿地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公益司法协作机制,有效构建了具有青海特点的湿地资源网格化管理新体系。
同时,该省编制《青海省湿地保护“十三五”规划》《青海省湿地公园发展规划(2021-2030年)》,重点在三江源、青海湖、柴达木、祁连山以及河湟地区的重要湿地内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重大工程。十年来,青海累计投入资金11.87亿元,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226项,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。
此外,科技助力青海湿地监测评估体系不断完善,该省初步建立了全域覆盖的湿地监测网络,定期对国际重要湿地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、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系统监测评估,实时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。在西北五省区率先启动泥炭沼泽碳库调查项目,首次查明了全省泥炭沼泽面积和储量,为推进“双碳”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。2021年起,青海持续开展林草湿综合监测-湿地专项监测,湿地监测评价进入常态化。开展木里专项治理、玛多“5·22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和湿地监测、黄河青海流域湿地鸟类及栖息地调查等专项监测工作,全面掌握了湿地资源和湿地生态演进变化情况,为高标准、高质量保护湿地打下了基础。
关键词: